立,建始也,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立冬,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,也標志著冬季的開啟。立冬后氣溫下降,自然界中寒氣大盛,防寒是冬季養生的頭等大事。民間流傳“立冬有食補,春來勇如虎”的說法,關于冬季養生,《黃帝內經》也有言: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?!绷⒍潥饩烤乖撛趺囱a?食用天山雪蓮等養生之品能否讓來春“勇如虎”?
立冬之后,天地間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萬物活動趨于休止。秋收冬藏,立冬養生應順應自然界“閉藏”的規律,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原則。
飲食進補 驅寒暖胃
從中醫角度講,立冬之后,氣候處于“陽消陰長”的過程,氣溫較低,如果此時不注意保暖則易外感寒邪,使得寒邪內克于胃腸,導致胃腸不適。根據中醫“寒則溫之”的原則,建議大家飲食上以溫補養陰為主,適當食用肉、奶等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較多的食物,保證蛋白質的攝入,也可以食用溫補粥品進行調理,同時在日常飲食中少食生冷食物,以免損傷陽氣,多吃溫性、熱性食物,以提高人體在冬季的耐寒能力。
中醫一向遵從藥食同源,但是切記不可盲目進補,需辨證施膳。針對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群,可以選用天山雪蓮、黃芪、枸杞等物進行食補;女性朋友普遍怕冷,因此可以在冬季選用天山雪蓮、烏雞、羊肉等溫補類的食材進行溫補;陰虛火熱人群則不建議過食溫補食物,因為溫補食物容易上火,火熱之邪易燒陰液,從而導致陰液不足、內源性虛熱,進而加重陰虛內熱的癥狀;身體健康的小孩子均衡飲食即可,不可過度滋補,以免虛不受補,破壞體內平衡。
國醫大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曾經表示:“養生之道首先在通,講究心氣通、血脈通、腸胃通?!睘楸苊狻疤摬皇苎a”的情況出現,我們可能更需要先疏通身體經絡,達到心氣通、血脈通、腸胃通,以此減輕脾胃負擔,從而使后續補陽氣、健脾、疏肝、解郁等補益效果發揮到最大。天山雪蓮性溫而不燥、味微苦,入肝、脾、腎三經,具有溫腎助陽、散寒除濕、通經活血等功效,被譽為“百草之王”。天山雪蓮“通”在能祛寒除濕、通經活血,令氣血經絡凝滯處暢通,“補”在能溫腎助陽、補陰益陽,令人體內部陰陽平衡,是中藥材中通補兼顧的集大成者。經絡通暢了,才能濡養脾胃,讓脾胃更好地工作,后續的“補”才能發揮出更大的效益。
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編著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記載天山雪蓮“其地有天山,冬夏積雪,雪中有蓮,以產天山峰頂者為第一”,“能補陰益陽,老人陽絕者,浸酒服,能令八十者皆有子。治一切寒癥”,“此生寒極之地而性熱,積陰外凝,純陽內結”。在立冬之際宜食天山雪蓮,可驅除寒邪,以抵御冬寒。
注意保暖 早睡晚起
頭頸、腰部、膝蓋、腳部等幾個人體部位,是防寒的重中之重。秋冬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,注意頭頸部位的保暖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,對預防高血壓病、心血管病等都具備一定好處;腰為腎之府,而腎喜溫惡寒,因此注意腰部的保暖能夠溫煦腎陽、暢達氣血;膝關節部位最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,建議大家、尤其是愛美的女孩子們盡量避免在冬季暴露膝蓋等處;寒從腳下起,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防腳寒,睡前用熱水泡腳效果更佳。
日出而作,冬季起居應順應自然界規律,著眼于“藏”,早睡晚起才能不輕易擾動陽氣。建議大家每天最遲不超過12點入睡,最好能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,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復精力,有益于人體在冬季潛藏陽氣、積蓄陰津。
“冬天進補,春天打虎”,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,正確地“補冬”才能養精蓄銳,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好準備!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|